南华期货2020年报《期货日报》整版报道点赞南华期货服务实体

期货之家018

南华期货

南华期货2020年报《期货日报》整版报道点赞南华期货服务实体,第1张

服务实体经济是期货行业一直以来肩负的重要使命,随着创新业务的发展,近年来期货行业服务实体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工具和手段,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为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战略,推广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成果,引导期货行业担负起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华期货)在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组编写了《2023南华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8月16日,这部期货行业首部服务实体经济白皮书正式问世。通过自身实践,南华期货在《白皮书》中梳理与总结了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和实践路径,阐述了服务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一带一路”的典型案例,并针对当前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痛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展望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广阔前景。

在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看来,近年来,期货行业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期货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在加快产品体系建设、助力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推进“保险+期货”业务等方面成效显著。《白皮书》的发布,既是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与探索,也能够给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提供系统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更有助于碰撞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火花。

理清需求  以期货行业优势助实体发展

时至今日,在期货行业内,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广泛共识。这种共识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

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白皮书》中介绍,随着工业技术的改进和经营模式的提升,我国的实体经济产业链不断拓展和延伸,原来的初级产品变成多次加工、多次增值的高效优质产品。但同时,产业链被拉长,企业分布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宏观部门,还是产业链,以及微观企业,对于期货市场都有不同的需求。

对于期货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专业优势,南华期货产业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表示,期货市场不仅仅是一个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保障和支持的重要平台。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影响到各类实体企业经营发展,关系到民众的衣食住行。期货行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高效的价格风险对冲的手段,丰富了金融市场财富管理工具,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稳定和转型。

以期货市场功能对应实体经济不同层次需求来看,对于宏观部门价格指导的需求,期货市场是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政府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数据和交易情况,更为准确地判断经济趋势,从而制定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政策。

对于产业链保供稳价和提升投资效率的需求,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够为商品和资产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价格标准,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价格趋势,有利于其制定采购、销售和生产决策。期货市场还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了一个公平和透明的交易平台,有助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整体效率。

对于微观企业战略管理、定价管理、风险管理、规模管理等需求,期货本身就是风险管理工具,通过期货合约,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可以对冲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从而实现稳定运营和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利用期货市场,企业可以锁定未来的商品价格,这有助于更为精确地预测成本,从而为企业降低资金成本和提高投资回报。期货市场的高流动性还可以为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投资机会,有助于其融资和扩张。

此外,随着技术和市场的进步,期货市场也在持续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全球化的期货市场也有助于实体经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帮助实体经济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机会。

汇集案例  为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多来年,南华期货始终不忘服务实体经济初心,积极发挥期货功能深耕实体经济。在合规运作前提下,南华期货始终坚持挖掘自身专业潜力,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类型,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伴随行业发展和业务成长,南华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持续累积,为做好产业服务打下了更加稳固的基础。带着累累硕果,南华期货及时洞察实体需求,继续锐意前行,将服务实体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深。

特别是近年来,南华期货通过全资风险管理子公司浙江南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华资本”)在服务工具、服务模式、服务系统方面进行创新,紧跟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把脉实体经济需求变化,探索出一系列服务实体产业的新方式,包括“期货稳价订单”项目、含权贸易、现货掉期等。这些方式不仅切实解决了实体需求,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和发展空间,为期货行业践行服务实体使命踏出了新路子,做好了排头兵。

这些创新模式也得到了实体产业的认可。从最直观的数据来看,过去三年以来,南华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服务的产业客户数量和所承接的产业客户服务规模在稳步增长中。场外衍生品业务与期现业务合计服务产业客户家次均超过10000。

《白皮书》中汇集了南华期货近年来服务实体经济的众多案例,总结了在服务产业方面,南华期货在服务工具、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一系列服务实体产业的新模式。

例如,以“期货稳价订单”首创模式惠及中小企业。2021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支持下,“期货稳价订单”项目首创工业品现货平台与场外衍生品工具的嵌入式融合,把场外衍生工具以产品化的形式呈现给实体产业客户。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南华资本通过与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合作,在现货交易平台嵌入场外期权,将服务范围辐射到交易中心超过10万家中小企业。

在深度服务满足龙头企业多样化需求上,行业龙头企业在资金、管理、人才、制度等方面存在优势,但其风险管理需求也更加复杂多样。同时,龙头企业的稳定运营对于行业发展和国计民生来说也意义重大。在服务重点企业方面,2020年开始,南华期货锁定杭钢集团旗下两家大型国有钢材工贸企业,由南华资本深入展开全方位的融入合作。从基差业务交流、现货贸易往来,到含权贸易尝试、期现结合运用,双方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业务延伸,合作涉及钢厂协议拼盘、管厂远期点价、终端项目基差交货、期货仓单交割串换等,多项目落地开花。做好传统期货经纪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风险管理业务。通过调研实体企业经营状况,为其设计全面性、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套保方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南华期货还探索现货价格指数掉期业务,解决“非标产品”风险。现货价格指数掉期业务是交换基于黑色金属、化工品等现货价格或价格指数的现金流,业务交易标的为业内公认的现货标的网价等。现货价格指数掉期业务模式致力于解决许多产业企业所交易的“非标产品”的区域价差和品种价差的风险,丰富产业客户对冲价格风险的工具。同时也为没有现货渠道,或不方便参与现货交易的投资者提供参与现货市场的途径。

除了具体的服务产业案例,南华期货境外业务的触角也在不断延伸。上个月,公司刚刚获得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的清算会员资格,这是南华继CME、LME、SGX、HKEX等九家清算会员资格后的第十个清算会员资格,为公司持续服务于中资机构的海外清算业务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也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保障。此外,南华体系下的公募基金公司——南华基金,也可为广大企业提供账户余额管理等服务。

创新模式  为服务乡村振兴激发活力

农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包括从育种、农作物种植开始到加工、储存、运输、贸易和销售等中下游环节。但农产品上游参与者主要是农民,绝大部分的种植户规模小、分散,种植积极性不稳定。中下游加工业以民营居多,产能过剩,实力较弱。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南华期货充分利用专业金融知识,积极开展“保险+期货”“场外期权”项目。《白皮书》显示,南华期货自2016年至2023年6月底,累计落地“保险+期货”项目264个,覆盖云南、海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涉及农户358170户,脱贫户有47276户,期权赔付金额达2.18亿元。《白皮书》也汇总了南华期货包括“保险+期货”模式在内的多个服务乡村振兴的案例。

对于“保险+期货”创新模式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南华期货经营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李北新介绍,对农户来说,该模式可以有效分散价格风险,助推农业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帮助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做出合理判断,科学安排种植,提高收入。对农产品市场来说,通过保险公司作为中介方,帮助农户参与到期货市场,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期货市场活力,完善市场的有效性。对农业层面来说,通过开展“保险+期货”,可以实现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种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险+期货’模式是一条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三农的新途径。‘保险+期货’模式通过提供更加全面和灵活的解决方案,降低保险风险和成本,拓宽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之路。”他说。

目前,南华期货在“保险+期货”等工具的运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南华期货进行了广泛而深远的探索和实践。南华期货和北大荒集团共同探索出了“订单农业+保险+期货”的业务新模式;联合海伦市政府创造了“保险+期货”的海伦模式,成功助力海伦市于2020年2月脱贫摘帽。目前,项目服务广度已从产业链上游向中、下游主体扩展,服务范围从分散试点到全区域覆盖。服务深度力度不断延伸,并积极探索应用“保险+期货+N”模式,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农户。

南华期货通过“保险+期货”等模式服务三农的效果也得到了各个参与方的积极肯定。海伦市种植主体代表刘中华表示,由大商所支持、南华期货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联合开展的海伦大豆“保险+期货”项目是我国开展“保险+期货”试点以来,覆盖面积最广、涉及现货量最多、单项目赔付额最高的大豆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他希望更多的涉农企业能够了解期货、了解 “保险+期货”模式,尽早给乡村振兴插上“金融的翅膀”。

太平财险农险部负责人于威介绍,今年3月,太平财险与南华期货为进一步落实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双方在原有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以“保险+期货/期权”创新项目为切入点,重新签署《金融服务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继续深化保险+期货服务涉农实体经济的发展。太平财险将与南华期货持续探索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金融工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创新金融工具为各类农户、新型农业主体等提供服务,为农户丰产增收、农村美农民富,贡献企业力量。

阳光农业农险部负责人李明波也表示,阳光农险将在北大荒集团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与南华期货等企业的有效合作,积极落实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引进全程托管、种养生产、订单农业、收储企业等涉及现货的主体参加,推动金融支农体系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  持续推广和普及服务实体新模式、新体系

《白皮书》在总结当下的同时,也在期货服务实体方面做出了对未来的展望。需要看到的是,期货市场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众多支持,但也呈现出一些服务实体经济时的痛点和难点。

首先很多实体经济的企业对期货市场和相关工具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导致它们在风险管理和资本运作上无法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其次,由于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误解或缺乏信心,选择了回避,从而使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受到了影响。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部分期货产品在国内尚未上市,使得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在对特定风险进行对冲时面临困难。此外,不少企业过度投机而非真正的风险管理,在期货市场的操作中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部分小型企业由于资金门槛和保证金要求而难以进入市场,而在极端市场环境下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管理困难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明,期货市场、监管机构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升期货市场的服务能力。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期货市场发展程度、制度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白皮书》中提出的建议是,加快全产业链品种期货上市进度,满足细分企业特定需求;加快推出外汇衍生品,给予期货公司外汇业务相关资质;同时优化场内制度,促进场内外同时发展。

展望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未来,《白皮书》显示,过去十年,期货市场业务中,超过40%的业务增长主要是金融经纪、场外业务、期现业务。未来十年,上述业务也仍将是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模式。《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长远的顶层设计和坚强的法律后盾,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未来,服务实体的业务模式将持续发展,服务标的和业务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期货行业将提供多平台、多角度全球化的综合性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凝聚行业智慧,将各家期货经营机构的优秀实践成果向全行业进行推广,共同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项意义深远的课题。积极汇总服务实体经济成果,提炼精华,梳理完成的《白皮书》把服务成果理论化、系统化,将为行业实践提供指引。

罗旭峰表示,作为积极贡献服务实体“期货方案”的期货经营机构,未来南华期货将继续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新工具的推广和普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潜力,深化彼此合作,与行业同仁一道,探索构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新体系。

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