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
来自清华大学团队模拟结果表明,日本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按排放日算起核污水或将于2024年4月到达我国海域。我国水产养殖的旺季一般在每年5月到10月之间。“按照清华大学团队的模拟结果来看,明年4月污水将到达我国海域,而这正是我国水产养殖旺季开始初期,在此情况下,海水产品需求缩减,海洋牧场养殖或受影响,淡水养殖规模或有较大明显增量。”徽商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刘冰欣说。
根据水产品总产量划分,美国、俄罗斯、日本、挪威、智利为全球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总产量居于全球前列。具体来看,大部分海外国家的水产品产量也主要来自捕捞而并非养殖,中国的养殖产量远超捕捞产量。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3年1—7月我国可食用水产进口金额533.94亿元,其中日本可食用水产进口额占比4.06%。可见,通过进口日本可食用水产品的比重并不大。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对日本水产出口影响较大,对我国水产供给影响较小,这部分可以直接转为国内市场供应。“但是由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会持续发酵,也将影响国内水产品的消费偏好。在老百姓对海洋污染担忧加剧的影响下,不排除未来对海水养殖水产品的抵制,转而增加对淡水养殖水产品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内淡水养殖区域相对固定,继续扩容空间较为有限,因此从长期需求的角度来看,对菜粕的水产养殖需求带来不利影响。”宝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毕慧说。
核污染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水产品也将大量减少。核污水排放虽对我国近海渔业影响很小,但对我国远洋渔业有较大影响,核污水排放必将影响我国的海洋牧场养殖与远洋捕捞量,国内供应将出现较大缺口。“未来淡水水产品需求有望增加,淡水养殖价格将上涨,将促进养殖户增加养殖量,进而增加菜粕需求量,但此消彼长,我国海水渔业中的菜粕需求预计会有缩减。”刘冰欣说。
毕慧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全球油菜籽即将进入定产期,除了澳大利亚减产外,其他国家产量稳中有增,但菜籽主要出口国期末库存十分脆弱,将为菜系期价提供持续支撑。国内进口油菜籽到港节奏需要关注,影响油厂开工,今年国内水产旺季不旺,8月水产料需求同比减少,预计9月的水产料环比增幅20%以上,秋季补苗情况需要关注。目前国内菜粕库存位于历史同期低位,除了广西地区的菜粕库存超过2万吨以外,广东和福建地区的菜粕库存接近零。同时,在豆粕-菜粕价差持续走扩之后,菜粕的性价比优势凸显,目前饲料企业对9月的菜粕备货较为充足。
从USDA的8月供需报告数据来看,2023/2024年度全球菜籽产量和消费双双下滑,但产量由于下滑幅度更大,库消比为从上年度的6.46%下滑至5.91%,产量下滑主要是乌克兰因种植面积大减,产量同比下滑40.96%。而全球菜粕产量略有增加但期初库存同比下降,导致2023/2024年度总供给减少,而需求上升,因此库消比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至2.91%,从全球来看,菜粕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国内方面,近几年菜粕供需均较为稳定。USDA的8月供需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23/2024年度菜粕产量为1080万吨,较上年度同期的1103.5万吨下滑2.41%,进口量在近几年均在200万吨左右,占据总消费的15%。“我国菜粕主要是以进口菜籽压榨为主,菜籽今年进口较为充裕,1—7月总进口量为351.91万吨,同比增加了3.58倍,但供给的压力今年主要体现在菜油上,菜粕表现一直较强。8月以来国内菜粕有累库迹象,主要因二季度以来菜粕价差涨势过大,豆菜粕价差持续缩窄,菜粕价格优势消失,因此饲料企业开始转而采购豆粕。不过预计在水产消费高峰期结束前,菜粕有望维持偏强走势。”刘冰欣说。
记者注意到,在我国,淡水产品与海水产品产量各占水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老百姓对海水产品需求的下降,一部分市场需求转向淡水产品,一部分需求转向其他肉类蛋白替代。“对于畜禽养殖的替代需求或有些许提振,从对整个养殖板块的影响来看,或有部分水产需求被畜禽需求挤占。同时,由于畜禽养殖中的菜粕添加比例远远低于水产,对于豆粕和玉米的消费支撑将会强于菜粕。”毕慧说。
如何看养殖板块的后市?刘冰欣认为,菜粕的需求有望在淡水养殖板块增加,但在海水养殖也有缩减,此消彼长,菜粕整体需求增幅变化不会有太大波动。不可忽视的是,海产品消费的下滑,除了淡水产品替代外,也可以用其他的蛋白食品替代,如豆类、乳制品等,中长期来看这类食物的消费有望增加。
相比豆粕,菜粕的供应稳定性较差,受到地缘局势和油菜籽进口到港节奏的影响,进口菜籽供应体量远小于豆粕,供应稳定性弱于豆粕,也成为影响企业菜粕采购需求的重要参考因素。“现阶段虽然菜粕较豆粕更有性价比,但是市场需求却未见放量。9月豆粕供应趋紧后,一旦后期饲料企业集中采购转向菜粕,菜粕价格的高弹性特征明显,不排除菜粕价格出现大幅补涨的可能性。短期菜粕期价走势跟随豆粕,偏强运行为主。”毕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