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猪出栏量前十名的公司朱增勇:生猪7亿头出栏量可满足需求新一轮猪周期跟以往不一样

股票投资013

专题:第十七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暨农畜产业(衍生品)大会

2021年生猪出栏量前十名的公司朱增勇:生猪7亿头出栏量可满足需求新一轮猪周期跟以往不一样,朱增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第1张朱增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

  1月2日,在17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暨农畜产业(衍生品)大会在大连举办,在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针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主题演讲,他认为,基于整个肉类消费结构和产能变化来看,7亿头左右出栏量就可以达到供需满足的状态。企业的重点逐渐转向降本增效,带动整个产业生产基础效率的提升。

  以下为实录全文:

  朱增勇:猪价在近一个月也跌到了2021年同期的水平,猪周期特征是否消失了?将来会呈现如何的走向,以及何时出现转折点?下面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总结一下今年整体的特点,从统计局9月底公布的前三季度的生猪生产形势来看,生猪是4.4亿头,同比增加3.6%,产能仍然处于高位,预计生猪出栏量和产量都会创新高,今年依然是猪肉价格处于下行,也是处于小幅度亏损的状态。

  未来的猪价以及猪周期呈现与以往猪周期不同的特征,就要看影响猪周期的原理是哪些,为什么猪周期特征不明显?很多人是从2006年到现在几轮猪周期上涨给人一个错觉,一个是猪肉价格波动比较剧烈。

  我们回顾在2002年之前一些猪周期的话,在1995年我们猪周期比较长,是7—8年的水平,从1998年以后,整体呈现平均4年的周期,同时在1998年到2002年,也出现了一轮窄幅波动的周期。

  这跟整体产业环境包括生猪产业本身发展特征是有直接关系的,新一轮猪周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猪周期呈现出来的相关变化。

  影响猪周期一些要素,在这么多年发展过程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产业的发展核心,一个就是投资,一个就是消费,从引导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产业投资其实是从2016年开始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消费主要是在2014年之前,我国猪肉产业创了历史高位,由于之前经济持续增长带动猪肉消费的增加。

  从2016年开始,宏观经济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包括环境规制等因素,导致整体的消费需求呈现稳中略降的状态,为什么今年还创了新高?是非洲猪瘟期间巨大的市场红利,带动一个惯性的增长。

  从影响猪周期的特征来看,从去年到今年,产能是呈现窄幅波动的特征,为什么窄幅波动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整体的规划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已经有明显的提升,去年年初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的占比提升了56.1%,同时优化升级过程当中,规模的中枢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这一轮超级猪周期中,年出栏5000头和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是整个生产相对比较稳定的。

  另外一个就是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去年前20家的养殖企业,年出栏比重已经占到23%,未来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提升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这个涉及到龙头养殖企业未来的产能,是有一个瓶颈的,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龙头养殖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会开始进行全面的整合。

  一个是降低中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能,还有就是提升管理的话语权。

  现在产业链还处于第二个阶段,整个效益还不明显,对于产业链和相应的产业主体来讲,更重要的是普遍来讲如何降本增效,将你的成本竞争力提升。

  另外一方面,像一些龙头企业,通过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来减缓上游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应的企业从2021年开始,已经尝试提升PSY水平和饲料转化率来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相应的尽管今年猪价呈现低位,一些企业还是可以维持相应生产运营资金的安全。

  另外,资金也是一个龙头企业洗牌的过程,即便是猪肉价格下行周期,基于企业对全产业链战略思想的话,也可能是稳产或者产业的增速,企业的生产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依然还是呈现温和增长的态势。如果企业的生产产能低于行业水平,还是保持稳产的态势。

  从猪周期的影响要素来看,从宏观来讲,2015年整个肉类消费水平,已经开始优化升级,特别是生猪水平恢复常态以后,由提量转为增质,猪肉的消费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半年整体因素影响相对比较小,新冠疫情的影响会从下半年开始呈现。

  从猪周期本质特征来讲,母产的速度调节,从去年看仅仅下降150万头的水平。在没有本质改变之前,猪周期的本质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一个下行的周期,呈现波动的特征,猪价会呈现窄幅波动的特征。从影响猪周期和母猪产能的角度来讲,一个是主动式的产能调节,一个是被动式的产能调节。

  主动的是市场规律引导产能调节的发展规律,例如今年,2013年和2014年,产能逐渐调减,因为养殖主体个体的差异,以及不同养殖主体对市场预判的影响在调减和规模上有差异。另外规模化水平也有影响,从2013年2月份开始调节,当时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所以在猪价波动的时候调节比较快,在相对较快的时候,环比超过1%。

  今年呈现了相对与以往周期不一样的特征,基本上是0.5%以内的价幅,今年调整的幅度增大,依然没有超过1%的水平。包括一些恐慌性的出栏,对整体影响比较小,这个是一个主动产能调节,整体来讲,调减的速度还是比较温和的。

  被动式的是深度亏损导致企业资金波动性的问题,带来了去年下半年相对较短四个月的快速上涨,所以说,这种被动调减,带来的周期相对较短,尽管猪价涨幅较高,另外一个就是疫病带来的被动产能调减,具有一定的特征,有一个一刀切的特征,同时也会造成产能下降。非洲猪瘟也会带来影响猪肉产能恢复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一直猪肉保持高位的原因。

  今年以来,有以下的特征,整个成本还是处于相对的高位,消费需求还是低迷的状态。生产成本来讲,对猪肉下降呈现一定的支撑,猪肉上涨更多是供给来决定的。从疫病影响的角度来讲,今年一个显著的影响,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分工,所以,随着豆粕玉米价格三季度从高位回落,整个效率的提升,预计2024年会进一步的回落。

  从影响猪价的要素来讲,供给是一个核心要素,消费需求更多的是对猪价波动方向定向的分析。主要是看三个方面,一个是5月龄中大存量,还有仔猪的存量,还有母猪的存量。一个是5月龄以上的,是判断3个月内猪价波动的指标。

  5月龄以上是投机性的二次育肥,本质是一样的。从今年来看投机性的二次育肥,今年的影响要素跟去年相比已经有所差异,还有就是仔猪的供给量,主体是呈现上涨的趋势,整个商品猪还是充裕的状态,从4.4亿头的存栏量可以看出,生猪的存栏量高于3.4亿头以上,是接近生产线的水平,降低到4.2亿头以内,会有一定相对时间内的上涨行情。

  从短期仔猪供给量来看,1月份和5月份环比有所下降,就预示着10月份之后,供需形势会有所好转,元旦之后还有一定的上涨行情,因为只是供需关系的改善,整体来讲,猪价上涨的特点可能跟8月份是比较类似的,尽管反弹,但是反弹的力度不高,所以养殖主体在猪价上涨及时的把握住猪肉上涨的行情,及时达到出栏的标准,可以锁定相应的利润。另外一个,还是近期一些地方,北方一些天气转冷之后,疫病风险会加大,更应该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护,同时做好成本的管控,这样保障明年上半年能够有效的应对猪价的波动的风险。

  具体来讲,从中长期来看,猪肉占肉类的产能的比重,还有消费的比重,整体在稳中有涨的状态。今年相对来讲有一点特殊,大量产业带动投资的惯性增长。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旦有一些地方疫病风险高发的时候,对未来产能的变动有不同的观点。

  生猪产业具有重资产、长周期的特征,所以短期的一些影响,对中长期的产能变化,相对来讲是可以忽视的。所以在研判未来市场发展的时候,还是要客观理性的,不要从主观的角度,仅仅一些点或者部分区域的情况,就推演到全国范围的产能变化。

  从中长期来讲,“十四五”期间生产和消费都进入平台期,更多是养殖主体市场份额的一个竞争,特别是一些龙头养殖企业,在近两年快速发展。根据一些媒体机构发布的信息,很多的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上年有明显的增长,更多的企业要把整个生产经营的重点,转移到整个生产管理上,这样的话,凭借优秀的成本管理,才能够在这种相对下行的周期,保证生产经营性的安全和稳定。

  从核心要素来讲,从2002年开始,发现历来的猪周期都在猪肉下行周期叠加的一些其他的要素,比如说猪瘟、环保归置等因素,单纯由于猪肉价格下跌导致的产能调节,相对来讲,就是整体窄幅波动,或者波动不明显的周期,当前是符合猪周期本身的规律,但是每一轮猪周期引发的核心要素都是不同的。

  从母猪产能变化来看,从去年4月份到12月份有一定程度增加的态势。去年累计增加的幅度跟今年累计增加的幅度基本上是相同的。

  未来我国到底是需要多少头猪,到底需要多少量的猪肉,可以满足基本的供需平衡?生产者有一定的利润,消费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足够的猪肉,基于整个肉类消费结构和产能变化来看,7亿头左右出栏量就可以达到供需满足的状态。企业的重点逐渐转向降本增效,带动整个产业生产基础效率的提升。

  从四季度开始,会带来明年下半年以及2025年相对一个相对的短期市场行情的一个小周期,小周期就意味着行业平均水平是处于一个常态的,很多人对于猪价讨论,以非洲猪瘟讨论新一轮猪价上涨的水平,全行业的平均成本由当前16.5元,降低到14—15元之间,即便高点达到18元,也可以达到每头猪盈利在200—300元的水平,在新一轮周期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它的特征。生产成本来讲,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总体还是呈现下降的状态。

  另外一个,二次育肥为什么明显下降,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猪价跌到波谷,未来两三个月会持续的反弹。另外,猪价持续上涨阶段,未来也是持续上涨的行情,才会引发二次育肥的状态。去年在10月份有500万头二次育肥的状态,今年是一个低位窄幅的特征,所以不会有这样的状态。有利时机是10月中旬之前,所以四季度出栏的节奏在11月份之后逐渐回归常态。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是植物油的需求带动了动物油的需求,才带来需求的增加。

  从今年出栏活重变化来看,是高于去年的同期的,从1季度开始逐渐的回落,2季度回落到全年相对较低的水平,3季度开始逐步开始增加。

  屠宰量来看,定点屠宰有一个可以预判未来猪价的一个有效指标,2季度屠宰量在2500万头以内,会出现一个增长。7月份是一个猪肉需求的高峰期。

  刚才提到了规模化水平的提升,是当前生产稳定的一个核心要素,特别是从2021年以后,一个是规模化水平得到快速的发展,规模化水平提升的百分比都是类似的,都是提升了16个点左右。

  核心主体是有差异的,整个市场份额还是会具体的增加,就预示着整个未来产能波动的范围会有所缩窄。从今年养殖盈利来看,1—7月份是小幅度亏损的,10月下旬也有一个小幅度亏损。一个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之下,产能调减幅度是相对较小的,低于行业的现行水平,会带来产能较大的幅度调整。

  跟亏损时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明年上半年可能依然出现亏损的情况,尤其是一季度,整个产能调节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从消费来讲,从宏观经济来讲,是宏观经济带动了人均GDP,包括居民收入等要素,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角度来讲,人口的数量去年出现转折点,同时核心消费人口数量从2016年出现转折点。

  从绝对的刚性消费需求来讲,是呈现总体稳中趋降的消费趋势。猪肉消费会呈现明显季节性的特征,同时消费的特征也导致每年猪价的高点都会出现国庆和中秋之前,元旦之前是一个次高点。

  从最近几轮猪周期的特点来看,在猪价结束下面的波谷之后,没有了产能调减,而是快速进入上涨周期,下降周期的时间是明显高于上涨周期的,就意味着新一轮周期更多的是产能质量的调整,以及产能结构的调整。

  在猪肉下行的时候,要把握好产能的发展战略,及时将整个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整个生产管理上。从利润周期来看,每一轮猪周期都有特点,我们要把握每一轮可以影响产能变动的核心要素。

  从预判未来猪肉价格角度来讲,从今年短期来看,我觉得影响猪价的要素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去年下半年整个产能的变化,以及今年前三季度,重点是二季度的仔猪的供给量,尽管今年的饲料的量总体是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依然呈现高位。同时今年单月的饲料产能创了历史新高,今年四季度达到历史高位,可以预计供给是比较充裕的。

  从生产方式、形态、结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新一轮猪周期都呈现新的特征,同时按照目前这个要素来看的话,还不具备猪周期转折的变化的前提条件,在没有新的一些外部影响因素之下,可能就会呈现这种小周期组成的大周期。

  所以,从总体来看,后期整个产能变化,还是受生产经营资金稳定性的影响,明年上半年是影响后期猪周期是否出现较大转折的核心要素,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把整个发展战略重心及时调整,可以有效地应对低位震动下的价格波动风险,以上就是我的报告,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