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1月中旬以后的PTA市场行情,走得颇有些出人意料。上周,面临上游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挫,PTA却一反常态地突破上行,站上6000大关;进入本周后,油价底部反弹,但PTA并未延续涨势,昨日更是一路下行200点,回吐上周的全部涨幅。相较于今年大多数时间里成本主导的行情,近期PTA市场上更受关注的因素似乎是需求。
说起纺织服装需求,市场上无疑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一方面,从前期的旺季乃至全年的消费体感来讲,2023年整个纺织服装终端的运行基本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尽管较之疫情影响的2022年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难以称得上火热,而纺织原料最重要的品种棉花的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近期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潮似乎又在告诉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差,仍然存在部分布料抢破头的现象,还能带动PTA价格在淡季、各种相关品种全部下跌的情况下仍然逆势走强。那么今年的纺织服装需求究竟怎么样呢?为何在棉花与PTA两个品种上体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
首先从滞后数据进行验证,全年维度来看,纺织服装需求显然说不上好。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纺服行业的营收持续处于累计同比10%左右负增长的状态,而库存的下降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价格的降低而非量的去化。而在海外主要经济体延续主动去库、美国等部分国家转向主动去库的背景下,出口端也难言乐观。当然由于部分宏观数据10-11月尚未公布,并不能排除近期纺服需求端确实存在实质性的好转,但是从数据的延续性来看,结合其他宏观指标的验证,在需求总量上产生实质性提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当我们关注即时的微观数据,特别是涤纶端,就会发现其下游终端的实际运行出现了超预期的强势。即使在11月这样传统上全年最弱的月份,仍然出现了下游织造订单的逆季节性走强,织机负荷也始终维持在80%以上的高位,这和棉纱厂从年终开始一路下行的负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东北等部分地区出现的短时急剧降温等情况确实可能带动部分特种布料销售的急剧爆发,但是这仍然不能解释三季度以来棉涤下游的截然不同。真实的原因或许来自棉涤两个行业结构性的运行差异。
从本质上来讲,棉花与涤纶分属农产品与工业品,而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供给端的不同弹性,即涤纶可以(或被迫)根据下游需求预期及上游原料供应调整生产节奏,进而更加灵活地以库存变化作为应对行业周期的缓冲垫。2021-22年,涤纶的上游原料端先是经历了国内的限电限产,而后又是地缘因素引发的油品上游供应危机;而进入2023年之后,现金流的压力与上半年国内消费恢复的不及预期又让涤纶织造端的备货积极性始终处于偏低的状态,这进一步抑制了国内涤丝的生产进度。
另一方面,部分下游产业的外移导致涤丝的直接出口在2023年整体抬升,特别是印度BIS白名单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的抢出口现象,大量涤丝并未通过织造端流向国内下游,而是转移到了海外。这样,从物料平衡来看,涤纶产业链自上而下各环节的库存在2023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累积,仍然不足以带来自下而上的负反馈压力,这与棉纱天量成品库存带来的“堰塞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看到四季度棉涤需求的冰火两重天,涤纶织造的逆季节性走强实质上是对此前一年多时间弱势运行的补偿。
当然,在整体消费不及预期的大背景下,涤纶需求的结构性爆发仍然难以对产业链运行带来实质性的提振,市场上的整块蛋糕仍然没能够有效“做大”。从价格角度来看,市场上真正在炒作这一波需求驱动行情的是上游的PX与PTA端,而下游聚酯工厂在降价促销迎来短期产销放量之后,其提价的行为并未被市场接受,销售状况迅速归于沉寂。需求端的炒作变成了“隔山打牛”,利润只在上游进行了重新分配,而并不能有效向下游传导,这样的利多因素毫无疑问是不具有持续性的。因此,从黑色系等板块流出的资金在借助寒潮因素短炒一波之后,看到市场的跟进情况一般,同时宏观上出现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见势不妙便迅速撤离,PTA的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短短一周时间坐完了一次“过山车”。
后市来看,需求端短期炒作的证伪可能催化下游负反馈的提前到来,短期对于PTA而言利空因素将进一步延续。不过客观来说,涤纶产业链运行的矛盾仍然并不大,距离春节备货的时间窗口也相对有限,上游估值的支撑也决定了PTA不会有过大的下行空间。接下来一段时间PTA的价格预期弱势调整为主,等待新一波春季需求提振的到来。
(陈阵中粮期货研究院化工高级研究员 期货交易咨询资格证号:Z001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