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充时代”加速来临 业界呼吁尽快抢占标准高地)
从“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超充技术逐步成熟并实现商用,给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极大便利,也引发了地方、产业的竞逐。
深圳建设“超充之城”,广州打造“超充之都”,海南瞄准“超充之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东、山东、浙江、合肥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产业方面,小鹏汽车S4超充桩、华为全液冷超充、特斯拉超级充电桩……新能源车企、科技巨头等陆续下场,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创新和升级,加快“超充时代”来临。
不过,目前超充建设普及面临布局、成本、产业协同等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入口,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一头连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一头连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议适度超前布局超充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应尽快抢占标准高地,掌握超充国际话语权。
像加油一样充电
“电量从30%到90%,半个小时都不用。”超级充电站建好以后,深圳市民吴先生已经习惯每周末到福田印力中心“打卡”。“插上充电枪,扫码,然后再到商场里面溜达一圈,或是买杯咖啡、买点生活用品,出来就基本满电,凭充电记录还有停车优惠。”
今年11月,深圳首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综合体验中心正式启用,地点就在福田印力中心。
据工作人员介绍,华为全液冷超充技术为该超充体验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记者在印力中心停车场看到,该超充桩最大输出功率高达600kW,最大电流达600A。以100度电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容量计算,如果一直保持在最高功率,不到10分钟就可充满。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配套基础设施,目前,充电桩根据充电速度的不同,分为慢充、快充、超充。
慢充主要以交流形式充电,一般功率约为7kW,快充、超充则是一种基于直流充电技术的高压快速充电方式,其中超充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kW。
“充得快,枪又很轻。传统的快充桩我一个大男人拿着都觉得很费劲,这个超充在操作的便利性方面又提升了一大截。”吴先生告诉记者。
韦福雷表示,安全、续航、补能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三大难题,伴随技术不断创新,前面两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超充技术的出现,使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充电焦虑”大大缓解,这或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
千亿级别市场增量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安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针对“充电慢”这一电动汽车补能的核心痛点,“超充”正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在业内看来,超充技术有望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
星源博锐是一家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备提供电力转化支持和充电模块的企业,公司总经理茹永刚告诉记者,充电补能体验确实是当前制约汽车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首要顾虑。随着超充的逐步普及,加上原有的慢充、快充等多种充电、换电方式的丰富,给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能大大提高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
财信证券数据显示,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预计2027年充电桩整桩全球市场空间达1929亿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5%;其中国内市场空间将达1302亿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2%。
“中国发展超充的优势:第一,我们有很强大的基建能力;第二,我们有很强大的电网;第三,有华为这样一批技术龙头;第四,未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基础。”茹永刚称。
城市、企业竞相争逐
近日,深圳发布的《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吹响“超充之城”建设号角。根据规划,力争到2023年底,建成不少于150座公用超充站;2024年3月底前,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
除深圳外,包括海南、山东、浙江、广州、合肥等在内的多个省市都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相关政策累计超过20条。
海南发起“超充之岛”建设计划,提出2025年建成超400座超充站;广州推出“超充之都”计划,明确支持采用超级大功率充电技术,建设多层次多种类多场景的电动汽车充换电市场体系。
从产业链角度看,“超充”已成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力点。车企方面,比亚迪、保时捷、特斯拉、小鹏、理想、埃安、极氪等厂商先后发布超充解决方案;奥特迅、盛弘股份、金冠股份等A股上市公司已开展相关业务布局。“超充”甚至还吸引了中石油、中石化等跨界者。
“超充不仅解决消费端的充电需求,而且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能源互联网、数字能源技术等相关产业新一轮技术迭代的重要突破口。”韦福雷称。
从目前情况看,深圳无论是在规划布局还是产业生态方面,都占有领先优势。
“50”和“70”是深圳超充设备产业发展态势的两个重要数字。目前,深圳充电桩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永联、盛弘、科华、EN+、英飞源、科士达、科陆电子、麦格米特、奥特迅、长源深瑞、华为等深圳11家本土充电设备终端制造企业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充电桩核心零部件的充电模块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70%,永联、英飞源、优优绿能、华为、科华、麦格米特、盛弘、英可瑞等深企是其中的佼佼者。
多个产业难题待解
超充“热”之下仍需冷思考。在多位受访专家、学者看来,目前超充站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电池、车、桩布局缺乏规划,电网协同等问题。
一位主营充电桩的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行业仍然处于投入阶段,尚未进入真正的回报期。”据其测算,目前,整个公共充电桩行业的平均利用率约为10%,相当于一天有2.4个小时在充电。他表示,公共充电桩领域,相关企业想进一步形成竞争态势,比较合理的利用区间应该在20%—30%。
作为新的技术产品,超充与慢充、快充之间该如何取舍呢?
“不能因为想加快推进超充的建设而盲目把之前的慢充给它拆掉。”韦福雷称,存量电动车中,大部分是不适用于超充的,从实际应用场景看,高速公路和公共场站对于超充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推进超充建设,应该维持不同类型充电桩的配比关系,逐渐通过市场的选择来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创东方投资合伙人肖珂一直专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究和投资。他告诉记者,慢充、快充和超充,对应三个不同的场景,不存在被取代的情况。不同用户有不同需求,超充的出现是丰富了充电产品,并不是取代现有的充电桩。
肖珂认为,超充的大规模落地,并非靠单个市场参与者一己之力能完成,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发力配合共建的生态系统,市场参与方有充电桩、电池、电力电网、车企等等,还需要政府的资源统筹和引导,对超充网络进行整体规划。
韦福雷还建议尽快抢占标准高地,掌握超充国际话语权。“一流企业卖标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全球具备了先发优势,出口正在快速增长,超充装备作为配套设施,未来必然随着新能源汽车一起出海。因此应该尽快组织龙头企业及专业机构的力量编制相关标准,将中国标准变成世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