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三影塔怎么画古诗里的三影塔

期货之家027

来源:韶关日报

  “浮图倚天际,峨峨瞰危岭。无间阴与晴,纵横幻三影。宝盖绚晶莹,玉栏迎清璟。隐显信难窥,端的是仙境。”这是明嘉靖六年(1527年)任南雄教授的林墰所作的《阴晴塔影》一诗,是古代诗人为数不多题咏南雄三影塔(如图)较为著名的一首古诗。此诗写出了三影塔的高耸雄伟,尤其是出现“三影”奇观的现象,简直如蓬莱仙境一般,令人难以置信。可惜的是,这一奇观在后来古塔周围环境的变迁中已然消失,不复存在。 

  地处南雄市城区中心的三影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首层南面有刻“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纪年砖一块,是广东省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迄今已有1014年历史,为南雄现存最古老的塔幢,是一座真正的千年古塔。该塔原叫延祥寺塔,因旁边建有一座延祥寺(久毁)而得名。但后来为什么不叫延祥寺塔而改称三影塔呢?这与此塔出现“二影倒悬、一影向上”的三影奇观有关。《直隶南雄州志·名胜》记述《阴晴塔影》云:“在延祥寺中。世传祥符二年己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阴晴俱见于壁间,二影倒悬,一影向上,见于厅堂间则吉,见于房室中则凶。今不存。”三影塔亦因其“一塔三影”奇观而被列为古雄州六景之一——阴晴塔影。 

  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丘濬于景泰丙子(1456年)曾作《延祥寺浮图记》:“延祥寺在南雄府治东二里,宋大中祥符间僧祖善始建也。寺有浮图,盖自孙吴时僧康会创于金陵始。及晋南迁,重加修饰,天下仿而为之。于是,下至偏州小邑无不见之以为标焉”。则指出了三影塔所建位置、时间、人物,以及当时的建塔制式。“浮图”后来也代指塔,林墰诗中的“浮图倚天际”,指的就是延祥寺塔(三影塔)。在宋代,岭南地区建塔之风最盛。宋太祖赵匡胤因佛教“有裨于政治”,而在全国大力提倡佛教,建塔之风由此盛行。雄州现存最早的塔为宋塔,有三影塔、回龙寺塔、新龙塔、许村塔、葛坪塔、小竹塔、溪头塔等,是粤北保存宋塔最多的县(市、区)。三影塔通高50余米,居粤北古塔高度之最,又因其阴晴之日皆现塔影有三,同时映在附近建筑的墙壁上而闻名于世。1988年,三影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至正年间,南雄进士程文表作雄州六景之一的《阴晴塔影》诗。此诗早于林墰所作的《阴晴塔影》,是一首较为著名的题咏三影塔的诗。诗云:“浮图千尺起层层,半入虚无看不明。月转黄昏移玉树,露垂清液滴金茎。觚棱直压花阴重,觚角横铺水面轻。几度攀缘登绝顶,倒身翻与地相平。”三影塔建筑之神奇,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诗人题咏三影塔的诗多以《阴晴塔影》为题。清康熙年间,历任蓬州知州、沪宁同知、以宁波知府致仕的南雄人戴纶,也作了《阴晴塔影》一诗来赞美三影塔,诗曰:“古塞宅神仙,浮图留幻景。谁能作记来,不愧张三影。”从这些古代诗作中,“浮图”“三影”等频频出现,看来三影塔确实存在且神奇,也留下许多不解之谜,如为何会出现“三影”奇观现象?“三影”是怎么消失的?当今能不能重现等?留给后人破解。

  三影塔历经千载风风雨雨,历代重修多次,较大规模的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知府宋德(今广西藤县人)率民重修。至清道光年间,塔顶倒塌数尺,在清咸丰末同治初修葺。抗战初期,为避日寇飞机空袭南雄县城,国民政府重修各层楼板和楼梯,在第九层最高处悬挂大钟,以作防空警报之用。改革开放后,南雄县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修复工作。1981年,由省、市、县拨款,且得到旅澳同胞卢道和先生的大力捐助,得以重新全面修葺三影塔。重修后的千年古塔呈现宋塔原貌,秀丽耸拔、高超轩昂、气势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