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川/邵翔/钟渝梅/李潇宇)
今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靠什么?我们认为相比往年,财政加力的成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去年一季度经济的高基数,同时也考虑到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制约了货币宽松的传导。因此,一季度经济的企稳更有赖于财政政策的积极作为,虽然一季度历来是降准降息的窗口期,我们认为央行通过PSL加大对准财政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一季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频共振。
2024Q1财政政策力度可能比以往更大一些。一方面,结合公共财政支出进度、国债以及地方债发行进度来看,随着经济“开门红”变得愈发重要,近几年财政也越来越前置到一季度发力。另一方面,2023Q1迎来了疫后消费的显著反弹,因此2024Q1经济增速面临的基数其实并不低,若无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撑,那今年实现“开门红”仍面临一定压力。
财政将如何发力?预算内与预算外的“协同配合”。预算内的财政发力可以总结为“加力提效”四字。“加力”不仅体现在公共财政支出进度愈发靠前,还体现在上年增发的万亿国债并未完全用尽、还能结转到2024年使用。“提效”体现在更多向基建类“稳经济”的领域倾斜(以及提高政府投资的撬动效应),增发万亿国债的投向领域就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下半年财政端基建类支出就开始明显提速(尤其是在10月增发万亿国债后),财政端基建类支出的拐点通常领先于基建投资约2-3个月,后续基建投资增速也有望得以提振。
预算外财政发力的一大“风向标”在于专项债。自2018年底的人大常委会开启了允许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的“序章”以后,除了2021年,新增地方债无一不提前下达。2021年为何成为“特例”?其实是因为上一年财政结存和闲置资金以及存量项目较为丰厚,2021年初紧密发行专项债、驱动项目开工的必要性也就降低。面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现状,新增地方债提前下发的必要性依旧很高。
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已披露了2024Q1新增地方债的发行计划,这就是专项债将会提前下达的“前兆”。根据规定,地方债下达额度要控制在当年新增限额的60%以内,我们预计今年会“开门红”可能需要新增提前批专项债顶格下达(约为2.28万亿元)。不过鉴于目前2024年提前批地方债额度迟迟未“官宣”,2024Q1专项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低于预期的可能性。
相对财政,一季度的货币政策可能显得“有进有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进货币供应规则,强调控增量、调存量,意味着2024年Q1的信贷前置或有所收敛;而同时,汇率压力缓解且政府债融资挤压流动性,春节前后降息降准的窗口正在打开。
制约的一面在于,央行投放新逻辑下Q1的信贷冲量的可能性降低。近期央行四季度例会、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金融机构座谈会均传达控量信号,我们认为去年Q1占全年近半的信贷投放节奏难在今年再现,今年Q1信贷投放比例可能锚定近五年均值(37%),对应一季度信贷投放同比少增约2.2万亿元。
而有利的一面在于,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逐步打开。跨年后市场对央行宽松“加倍下注”,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下破2020年以来新低,主要是因为多个信号及条件已经具备:一是外部汇率压力自2023年12月以来已缓解不少;二是存款利率在2023年末调降,前置缓解银行压力;三是PMI、CPI等基本面数据反复,需求实质性回升的宽松诉求不减;
首先,降息的必要性充足,具体时机取决于外部条件。当下的宏观数据似乎已经回到去年6月降息前的情景,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低于50,CPI同比走低至负区间。若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明显放缓,降息有望前置到1月落地。
其次,从资金面来看,降准可能没有那么紧迫。对比去年一季度同期,今年政府债融资虽有放量,但信贷“开门红”预计同比少增或对超储消耗有限,1月央行有可能使用PSL+MLF续作替代降准,下一次降准窗口可能在春节后到来。
另外,PSL料将接续投放,保障房有望前置发力。考虑到城中村改造万亿级别的投资规模与棚改资金来源经验(棚改资金中PSL约占40%,专项债约占20%),单月3500亿元的投放预计难以覆盖整体规模。不过项目周期来看,“三大工程”中推进成熟、可帮助地产去库的保障房也不失为“开门红”诉求下的重点发力之选:1月5日央行发文推进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同时近期青岛市首批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贷款落地,均释放了保障房推进信号。
风险提示:政策出台节奏及项目落地放缓导致经济复苏偏慢;海外经济体提前显著进入衰退,国内出口超预期萎缩;一季度信贷投放量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