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空档期,缘何还要看淡玉米?主要两大原因

原油资讯018

供应空档期,缘何还要看淡玉米?主要两大原因,第1张

今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市场可谓起起伏伏。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的波动以及国内政策的调整,均对玉米市场形成阶段性影响。与此同时,政策端通过储备调节等手段,稳定市场预期,保护农民利益。虽然上半年玉米市场价格重心整体稳步上移,但4月份华北市场的一波超跌行情,的确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期。时至7月盛夏,三季度作为玉米市场传统的供应“空档期”,玉米价格走势又将如何?

供应空档期,缘何还要看淡玉米?主要两大原因,第2张

供应端:余粮逐步枯竭

替代品大幅下降

众所周知,三季度是玉米市场传统的“青黄不接”阶段,市场价格以偏强走势为主,不过在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曾出现过多次明显的大幅下跌行情。正因如此,不少贸易企业、消费主体对近年三季度玉米行情保持高度警惕。

其实,当前玉米市场供需基本面与近几年三季度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前几年这个阶段贸易企业手中余粮充足,各大贸易主体存粮颇丰,在价格处于绝对高位的背景下,一旦受到市场消费变化、替代品冲击以及资金压力等诸多因素共同冲击,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形成“踩踏”行情。

反观今年的玉米市场,较前几年大不相同。首先,中间贸易环节整体存粮数量大幅削减,大规模的持粮主体更是寥寥无几,在“托盘”资金退出市场之后,现货市场的杠杆也随之消失。从贸易环节所存余粮大幅下降分析,现货端再次出现集中售粮,进而导致价格出现下跌,甚至大幅下跌的概率微乎其微。

再来看替代品,近年国内玉米进口大幅增加,叠加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大规模进口,玉米在饲料加工领域中,作为能量原料被进口谷物品种大规模替代,进而削减了内贸玉米的整体消费量。但从当前进口谷物到港预期来看,自6月份开始,谷物进口规模呈现出逐步下滑态势。6月至7月,玉米、高粱及大麦三大替代品月度到港量仅为100万吨有余,相对于一季度和二季度初期可谓大幅下滑。之前一直在南方港口以及销区占据主导的进口谷物,三季度后大概率呈净消耗态势,客观上对内贸玉米的消费量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增长预期。

内贸替代品下滑更为明显。小麦上年收获期遭遇罕见的“烂场雨”,导致其质量大幅下降,4000万吨芽麦因无法进入制粉领域,进而被动进入饲料加工领域,作为能量饲料原料去替代玉米。今年小麦整体收成较上年明显好转,芽麦替代也因此一去不复返。而从普麦替代的角度来看,结合目前豆粕价格相对低位,以及油脂油料价格处于相对高位,目前小麦作为饲料原料大规模替代玉米,在大多数地区仍然不具备优势。由此可见,内贸替代品大幅削减,也使得内贸玉米消费量呈现出大幅增长预期。

从近期小麦价格走势来看,在增储库点超过200家之后,各主产区地方储备也已开始入市收购,麦价因此呈现出稳步上行态势,价格重心也从低谷的2400元/吨附近上涨至2460~2500元/吨,江苏麦价已经攀升至2550元/吨以上。

综合来看,小麦与玉米在华北黄淮流域几大主产省(包括河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均保持着80元/吨左右的价差。结合豆粕价格目前低位运行的态势,整体来看,小麦作为饲料原料去规模性替代玉米,已经没有明显的性价比可言。由此来看,在价差进一步缩小之前,小麦对于玉米消费本身潜在的增长预期仍有一定的推动效应。

需求端:养殖逐步复苏

深加工消费仍高

消费需求方面,深加工端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淀粉加工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盈利空间,客观上使得其在停机检修方面较往年同期更加谨慎。相比之下,东北地区淀粉加工仍然处于盈亏边缘,7月份或将因此陆续停机检修,但考虑到今年东北地区余粮以及加工企业整体库存量较上年明显不足等诸多因素,其对东北市场的冲击也将十分有限。

饲料养殖端,继“官宣”能繁母猪存栏调控目标已经基本到位之后,叠加目前生猪养殖已经保有一定利润、猪粮比数据也持续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区间范围内,客观上反映出饲料养殖端最为“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虽然目前区域性的存粮以及屠宰企业的库存仍然偏高,但整体猪价已从年初的14元/公斤以内上涨至18元/公斤附近,作为饲料养殖端最为主要的需求端,整体普遍盈利已经使得生猪养殖逐步走出困境,其对饲料原料的消费需求也将从谷底逐步复苏。未来伴随着养殖端利润驱动需求恢复、替代品预期大幅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内贸玉米消费在三季度势必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

综合分析,三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已经明朗,阶段性供应偏紧局面或逐步显现。市场传言的进口玉米(传言1000万吨)以及稻谷投放预期尚无确切消息,跳票或延期同样成为大概率事件。在无突发事件引发系统性风险出现之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在三季度尤其是7、8月份整体仍将呈底部夯实、大概率震荡上行的走势。(原文刊登于2024年7月6日粮油市场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