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自春节以来,钢材市场哀鸿遍野,钢材价格快速下跌,截至3月底,多数钢材品种跌幅在2位数以上,部分地区建筑用钢材跌幅甚至超过15%以上。跌势不止,反弹乏力是当前钢材市场的最重要的特征。
面对钢材市场的大幅下行和对方对于“限产”的呼声,2024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202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方面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坚持以节能降碳为重点,区分情况、有保有压、分类指导、扶优汰劣,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行业亏损的“罪魁祸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钢材产量21343万吨,同比增长7.9%;粗钢产量16796万吨,同比增1.6%。
“居高不下”的产量带来的却是行业“巨亏”,上游钢企深陷“亏损”泥潭,下游钢贸商暴雷破产,根据统计,在18家普钢上市公司中,2023年业绩预亏的有12家,占比超过六成;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的有9家。
当前市场需求恢复不足,钢材社会库存总量高于去年同期,市场库存压力偏大,预计4月份钢材社会库存将延续下降态势,但去库速度依赖需求的释放。
供给远大于需求,供需阶段性的矛盾过大是当前市场出现问题的核心原因。规模化的产量压减,减少实际供给,是拯救当前钢材市场的唯一途径!
事实上,我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不是简单的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大环境改变而产生的根本性变革。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困境根源在于过剩,不仅有周期性的过剩,也有结构性的过剩、摩擦性的过剩,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殊途同归的代价就太大了。
河南省政府参事、省工信厅原厅长李涛认为,未来5-10年钢材的需求会下降三分之一,钢铁需求的拐点已经出现。“去年在下降,前年也在下降,尽管下降的比例不高,大概在2%、3%左右,但是从增长到下降,趋势将是常态化,下降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那5到10年需求会下降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对钢材的需求很可能是6亿吨到7亿吨。”李涛说道。
李涛表示,钢材需求下降是因为消费钢材的主要产业在下降,首先是房地产,其次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还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它们都处在高端现代化的进展过程中,目前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房地产要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它和钢材的需求息息相关。虽然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等还会有一些增长,但是汽车的轻量化、现代化,机械制造的高端化都会对钢材的需求有所减少。另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量会下降,替代的材料也会增加等等,所以我判断钢材需求处在这样一个下降的情况。”
今年是我国钢铁行业压力全面加大的一年,又适逢全球经济增速一致性放缓。专家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防止出现2014年那样的下跌无底部的历史重演,行业必须自律才行。
二、化解过剩产能“难在何处”
近年来,限产,尤其是政策性限产,似乎变得越来越少。“诞生”于2017年的“秋冬季限产”,在2022悄然停止。特别是去年在反反复复的炒作中,限产的“靴子”迟迟没有落地,也成了行业的一个“笑谈”。
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危机是很多人共同的认识。有人甚至调侃:“从最为直观的钢铁企业吨钢利润来看,高峰期能达到1000元左右,相当于一部普通手机。其后逐渐下滑到一公斤猪肉、一瓶矿泉水的水平,后来,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两吨加起来赚的钱还不够买一支冰棍”。
钢铁业已成为中国过剩产业的典型。治理钢铁过剩已经历几轮淘汰落后,但成效不明显,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越减越多的现象。化解过剩产能难在何处?
中钢网资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认为,造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难以化解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各个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钢企对地方政府而言属于支柱型产业,考虑到就业和财政等因素,为了GDP地方政府不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也使得削减过剩产能的动力大大不足;
其次,是钢铁生产企业的自保行为。在去产能的整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害怕减产之后行业的影响力降低,淘汰小高炉后,往往也会上尽可能大容积的高炉,这样也导致“减量置换”变为了“增量置换”,反而造成了产能越淘汰越多的实际后果;
然后,是行业的恶性无序竞争行为。钢铁行业都在“大干快上”扩大产能,都想占据行业有利地位,谁都不是真正的去产能,这是业内的恶性竞争现象;
再者,下游需求断崖式的下跌。从2022年以来,钢材终端需求始终不足,这让产能严重过剩的弊端更加显现,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前面三个原因造成的。
“五是美西方对中国经济和出口打压等原因造成的钢材出口受阻。正是各个环节相关者的共同驱动,利益过度放大,才造成了今天钢铁产能‘骑虎难下’的结果。”陈雷鸣说道。
“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首先我们严重高估了我国的粗钢消费能力,很多专家预测未来经过五年到十年的调整之后,我国的粗钢消费量也就在七亿吨左右,按照我们目前12亿吨的钢材产量,至少需要淘汰五亿吨,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陈雷鸣说道,“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调整重构期,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基建、制造业,都需要几年的时间调整。”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困扰着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就像是已经长在肉里很久的一根刺,虽然一直在隐隐作痛,却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办法能彻底根除。对此,陈雷鸣建议,要想真正的实现治理钢铁产能过剩,首先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执行力度;第二钢厂要加强自律,主动控制生产节奏,下决心真正压减产量,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第三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低端过剩产品和产量过剩地区要坚决做到压减产量,支持高精尖的产品提高产量。
当前,无论是刮骨疗毒,还是断臂切割,行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避免不了要受到二次创伤。这一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但这是中国经济转型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