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苏州和哪些城市通地铁了?
1. 苏州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通地铁。2. 因为苏州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非常紧密,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苏州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之间建设了地铁线路,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3. 此外,苏州还与常州、无锡等城市之间有轨电车或快速铁路等交通方式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上海
苏州与上海实现主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全长41.25公里,设站28座。西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站,东至昆山花桥站,并在花桥站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连接实现换乘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级 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级 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长三角一体化包含三省一市,实际上一体化不一定要从这么大空间来讲,可以从区域内部进行规划,若干个都市圈里的一体化就是长三角一体化,所以更加需要在长三角内部推动都市圈规划。 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也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推动,中国大部分地方没有形成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长三角是例外。一个都市圈的创新生态、产业体系、产业链和营商环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奔走于1小时通勤圈的广大从业者,他们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有生力量。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龙头股和长三角一体化产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guoc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