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评价《最后的棒棒》?
- 2、什么是失业?
如何评价《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于2018年8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
该片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讲述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 。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这是专属于重庆标志之一棒棒群体的故事,棒棒是手拿一根棍子挑背扛用体力换取劳资的群体统称,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因为各种缘由到城市求生活,他们为城市注入基层建设的力量,却在老年后被现代化所淘汰。
用片中一段话来总结:爬坡上坎负重前行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本片的导演也是主角之一的何苦是正团级转业军官,他在退伍的一个月后来到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圈拜65岁的资深棒棒老黄为师傅,跟随他学习和融入棒棒群体,用自己的力量记录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
师徒二人住在破旧的自力巷53号,二房东大石、室友老甘、河南也一并成为何苦记录的对象。
河南44岁,来重庆二十年,头十七年做棒棒,后三年在大排档帮工,胃口极大常常吃到老板张口大骂,有一天河南偷偷煮两个鸡蛋吃时被老板发现,大吵一架后将他辞退,河南回到租房心绪难平,决定不再做事,一直靠赌牌生活。
▲河南
老甘59岁,四川人,棒龄三十年,给两个食档做杂工,收入尚算稳定,平日喜欢看影碟机,虽然只有一张刘三姐电影碟,但反反复复也看上了无数遍,后来喜欢白娘子。
▲老甘
二房东大石过几个月就满60岁了,他来重庆三十八年,吃苦耐劳人也聪明,他做棒棒存了一些钱后租来六套房子,简单改造为若干小房间又转租出去,靠差价每个月也能入账一万左右,一家几口倒也够用,大石的生活令其他几人羡慕不已。
▲大石
黄师傅带领何苦驻点在自己的地盘五一路口,这里人来人往业务相对较多,自己也有几家固定客户。何苦高大帅气的模样在棒棒群体里尤为醒目,引发了一阵骚动。当天业务不错接了好几单,不过令何苦印象深刻的不是精疲力尽的挑货,而是相对轻松的掏厕所,雇主家的厕所被掉落的狗勺堵住了,他们急冲冲的找来老黄处理,老黄裸露着手臂费力的掏出勺子,用香皂前前后后洗了三遍,结算时雇主给了老黄二十块,还有让他带走那块香皂。
老黄的心情很好,因为当天总共挣了67元,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每日平均收入不超过30元,老黄说何苦给他带来了幸运。
▲老黄
随后的日子何苦一直跟着老黄学习,也渐渐知道了老黄的大半生经历,老黄出生于1949年,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因为在*** 政权时期是教师,家中也有十几亩田地,所以被划定为地主。在后来的遭遇中,父亲精神失常去世,老黄在寒冷饥饿恐惧中长大,由于是地主儿子的成分,直到1988年老黄39岁时才组建家庭,对方丧偶无力抚养亡夫的三个孩子,他们各取所需结合在一起。
第二年,妻子给老黄生下了女儿黄梅,因为处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时期,老黄也受到了1050元的罚款。老黄跑到东北挖煤挣钱,三年不回家,妻子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了,女人打电话叫老黄带走黄梅,老黄曾想投河一死了之,可是看着年幼的女儿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将孩子托付给亲戚后,来到邻近的重庆当起了棒棒。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黄梅长大成家生了个可爱的儿子,老黄为了减轻女儿的房贷负担,继续从事棒棒职业。
老黄为人善良真诚,不愿意占人半点便宜,虽然早与何苦约定学徒靠前 个月两人的工钱都由老黄一人收取,可是学徒期结束后老黄还是强制的分给了何苦一半。
何苦跟随老黄整整一年,期间由于观念不同也爆发过剧烈争吵,然而两人在经历过困境后师徒情谊更加深厚。在何苦心里,住在自力巷53号里的人们虽然非常贫穷,却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
老黄与棒棒老杭相识多年,两人同在一个点守业务,老杭身体不好需要花钱吃药,老黄刻意躲避雇主将业务让给老杭。自力巷53号拆迁时老黄搬家不及时,打包好的行李没来得及拿出来便被拆迁队拆房子盖在了废墟下面,行李里面装着老黄的身份证和攒了很久的2300元,老黄哭着守了废墟好几天。老杭趁着一天深夜独自一人悄悄钻进废墟里,满手是血的将老黄的行李给挖了出来。
爱看影碟机的老甘和流浪汉老金是朋友,老甘有活干的时候常常接济老金,因为向老板提出涨薪被拒绝后,老甘也失去了工作。于是老金去美食城捡拾别人丢弃的食物带回来两人分食,两人也算度过了难关。老金** 了38元可以免费拨打380分钟的电话套餐,月底即将清零的时候,就算面对面老甘也会接听老金的电话帮他消磨免费通话时间。
赌棍河南欠一屁股债,整天四处借钱,却不见还人一分,二房东大石追河南拖欠的半年房费,却不好意思开口,最后甚至免掉。大石在自力巷53号收取的房费不高,做事却不偷懒半分,该修修补补的绝不拖延。
也许当初何苦的本意是记录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记录棒棒军团背后的故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苦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轨迹。
何苦在一年内迅速融入棒棒群体,因为身强力壮也有了“蛮牛”的外号,他做事认真负责,领导力强,机缘巧合下获得建筑工程业务委托,何苦组织棒棒军团将任务做得漂漂亮亮,因此得到长期合作权,大石、老杭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老黄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转做技术工种,不仅收入提高,对体力的需求也不如以往剧烈。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着……
(这部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所涵盖的内容及感悟绝非文字所能表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全集观看)
▲何苦
最后:爱看影碟机的老甘这一生很苦也走霉运,他找半仙算过一卦,说是六十岁以后会转运,于是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愿望:热热闹闹的过六靠前 寿。
他在五十九岁时认识了何苦,后来何苦邀请300余名六十岁以上的棒棒参加团年会,在这个热闹的聚会上,何苦邀请大家同唱生日歌给老甘庆祝六靠前 寿,老甘感动哭了。
该片的导演何苦并非科班出身,电影的剪辑显得凌乱,片中老黄、老杭、何南几位主角的生活,来来回回不断切换。大量对准面部表情的大特写,也看得人心里堵得慌,他们的皱纹、白发和眼泪,都是戳人的利剑。此外还有导演的画外音旁白、煽动力极强的音乐,所有元素放在一起,最后就成了催泪大杀器。但是,导演如果能把刻意的摆拍和配音删掉,用更平实质朴的方式来呈现,或许会更增添纪录片的力量
记录了棒棒们的辛苦与辛酸,他们因为危房拆迁而露宿街头、因为怕花钱不敢去医院看病等,但导演没有带着同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拍摄,相反的,片中时常流淌着一种欢快的气氛。他们虽然穷苦,但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生动鲜活的例子。
从制作的角度来看,《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制作比较粗糙的电影,全片是导演自己撰稿、配音、写主题曲甚至用不太好听的歌喉自己演唱,剪辑也显得混乱且业余。但真实的力量足以让观众忽视所有的粗糙。
自力巷距离重庆最繁华的商圈解放碑不到300米,横穿一条街就可以直接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一脚踏进停滞在时光里的贫民窟。摇摇欲坠的危房、破乱肮脏的店铺、横七竖八的小巷……因为常年处于拆迁改造中,这里的房子租金便宜,聚集着众多底层劳动者,棒棒便是其中之一。
何苦用“震撼”、“从没见过这样的住处”来形容靠前 次看到自力巷53号的情形。他很快觉察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他和摄像师先以每月30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房,然后准备了4张卡和很多电池,确保24小时随时都能拍摄。
随后,同屋租客老黄、大石、老杭、河南、老甘、老金等人走进何苦的镜头。
每个棒棒都有一个必须做棒棒的故事
每个棒棒都有一个必须做棒棒的故事。
老黄是带何苦入行的师傅,遇到何苦时已经65岁,是一名资深的“棒棒儿”。少年时代因为家庭成分,老黄找不到工作,娶不到媳妇,最后入赘一个养不起小孩的寡妇家庭,生了一个女儿。
为了要养家糊口,他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婚姻出现了第三者。失败的婚姻之后,女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了抚养女儿成长,老黄到重庆当了棒棒,一干就是20多年。
经过20多年沉淀,老黄身上几乎保留着棒棒所有的特征,坚毅乐观、谨小慎微、“不占别人便宜,别人也不能占自己便宜”。 他生活在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干活也只在一个固定的场所。
◇《最后的棒棒》剧照,师傅老黄(右)与纪录片导演何苦。
纪录片中老黄身材瘦小,经常穿一件绿色的部队老式作训服和一双破旧的解放胶鞋,他不抽烟不打牌,也不喜欢和棒棒们扎堆说笑,每次都拄着“棒棒”站在一旁静静等活。
只要能挣钱,老黄什么活都不挑,运货、搬家、清理建筑垃圾,甚至为雇主掏厕所槽里的物品。但是老黄经常教导何苦做棒棒也有“原则”。有一次,老黄和雇主在拥挤的人流中走散,他挑着数千元的化妆品在三峡广场转了5个小时,直至雇主出现。当雇主要以100元作为报酬时,老黄却只收了30元。“说好的工钱是20块钱,但是找了你半天,耽误了我去做别的活,所以我多收10块。”
老黄抱怨,常年在外,老家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补偿款、自来水、房产证等都办的不妥当。长期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女儿,教育也出了问题。
“一个房屋产权证断断续续办了20年,每次总是找着这个领导,另一个又不在。19岁女儿未婚先孕,不得不买房结婚,没见过女婿就当了外公。”老黄说。
纪录片里老黄一直为两件事奔忙:一是准备花三个月时间回老家把房产证手续办了;二是帮女儿还完房贷,早点回家帮着带孙子。但是这两件事压垮了老黄的身体,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棒棒生涯。
老杭是老黄最好的朋友,两人被称作“自力巷二老”,他们在五一路涂料店门口结伴揽活十余年。老杭的婚姻和老黄一样,也被另一个男人插足,但是他曾想过用很多种方法弄死插足者,甚至为此准备了三样东西:砍刀、三棱刀、弹簧刀。
老杭的“棒棒人生”正是始于这场未遂的杀人事件。他为了攒钱请地痞帮忙报仇,远赴重庆当棒棒。靠前 次攒够钱准备回乡时,钱被小偷洗劫一空,第二次攒够钱回到家乡时,得知地痞已经被捕入狱。
复仇计划一次次落空,老杭决定自己去解决那个男人,但当他拿起刀时,仇恨似乎已经因为时间而消散,三把刀至今仍然放在柜子里。
注定做不了坏事的老杭,纪录片中一直遭遇磨难。先是因为生病已经退出棒棒行业,但由于久病未愈花光了所有积蓄,不得不带病重操旧业。然后还被“老乡”以办养老保险之名骗光积蓄。最后为了花掉收来的100元** ,策划了半年的他,还是因为自己的“演技”太嫩,被雇主识破,从而破口大骂。
“没饭吃的时候,看报纸会好受一些”
老甘在几次厄运缠身之后,请十八梯的“神算子”为自己卜了一挂。算命先生称,他将从60岁开始转运,对此老甘深信不疑。
纪录片里,老甘为60岁后的转运,准备了两摞厚厚的零钱。他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边清点边对着镜头说,“以后做生意好补钱”,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老甘想做生意的决心一直没有变过,但命运却一次次和他开玩笑,老甘将之总结为,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偷,改变了他的一生。
25岁那年,老甘交往了五年的未婚妻突然悔亲,老甘痛定思痛后,决心发奋图强到重庆干一番事业,将来娶大队长的女儿让未婚妻后悔。
进城当棒棒的靠前 个五年,他攒了10000块,准备开一个小面馆,在从银行取钱回来的路上被人摸了包。第二个五年,他又攒了25000块,正准备盘下一个杂货铺,破门而入的小偷又把钱偷光了。
近几年,老甘为了追求稳定,从棒棒转行为给大排档做服务员。洗菜、洗碗、打扫卫生,每天40块钱。为了让老板加5块钱或者减掉洗碗项目,他不惜以辞职要挟但一直没得逞。
大排档下午才上班,上午的时间老甘基本不出门。他成天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看《刘三姐》《新白娘子传奇》和《西游记》。
纪录片结尾,老甘期待已久的60岁终于要来了,他本打算回村大办一场宴席,但因为没攒够钱作罢。回家的第二天,他去了镇上的养老院,询问入住养老院的具体情况。老甘说,如果60岁后还不能转运,他将到这里来。
◇《最后的棒棒》剧照,“棒棒儿”河南。
44岁的河南是自力巷53号这群棒棒中最年轻的,也是最不误正业的。他梦想着有一天能“诈金花”一夜暴富。
河南小时候,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改嫁,后来又给继父生了两个孩子。家里贫穷,河南17岁离家出走,辗转多地后加入棒棒军。因为没人知道河南的真实姓名,所以他老家所在地就成了他的名字。他先做过十几年的棒棒,后来在夜市做服务员,因为多吃了两个鸡蛋被老板开除。2001年,两个未成年小混混用匕首挑断了他左脚踝筋,落下残疾。
河南有些文化,没有谈过恋爱,至今连身份证都没有。但他没钱吃饭也要坚持订报纸,“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每天都在看”,河南称,没饭吃的时候,看报纸心里会好受一些。
这几年,河南动起了歪脑筋,打算靠** 赚钱,每天在巷口斗地主、诈金花。何苦刚住进出租房,他就三番五次借钱作赌资,可是每次都输的血本无归,不得不每天吃馒头和面条。
纪录片中河南一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他对着镜头讲述自己人生中靠前 次拿三个A,却输给了三个9。因为没钱下注,他眼睁睁看着本来应该到手的钱溜走。“你的一生能拿几次三个A?”,河南不断重复着无奈。
“如果只拍摄不经历,我不会理解他们的生活”
老黄、老杭、老甘和河南只是何苦《最后的棒棒》中的一部分人物,他们与何苦同住在一个出租屋。同为棒棒的职业属性,让他们的底层边缘生活,有了一定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一年多的棒棒生涯里,何苦白天跟着棒棒们一起外去干活,晚上就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何苦认为,只有了解棒棒的过去,才能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他在后期剪辑中,将这些故事以旁边和动画的方式呈现,插入纪录片中,试图去完整地讲述每一位棒棒的生活。
“如果只是拍摄不去经历,我不会理解他们的生活。”何苦说,纪录片中那些和棒棒们一起经历的事,是他坚持做完纪录片的最大动力。自力巷53号遭强拆,何苦和棒棒们的所有物品都被埋在废墟之下,他们流落街头,夜宿马路边。为了拓展业务范围,他们先从解放碑进入朝天门,最后又到一个建筑工地。
何苦带着1300元入行,做学徒,当棒棒,干小工,纪录片结尾他已经是一个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在他离开时,已经攒了6万多元积蓄。后来这些积蓄成了纪录片做后期的费用。
◇《最后的棒棒》剧照,何苦和棒棒们在建筑工地干活。
《最后的棒棒》制作完成后,何苦回访了纪录片中出现的每一位人物,此时他们都已经离开棒棒这个职业。重庆棒棒这个具有时代性的群体,似乎随着纪录片的完成而宣告结束。
据了解,上个世纪90年代,重庆有20万人做棒棒,多是青壮年。而现在,重庆的棒棒只有3000多人,且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如今走在重庆街头已经很难看到棒棒的身影,新一代的城市打工者与老一辈相比,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实现温饱,填补家用,他们渴望上升空间,就算同样是体力活儿,选择当快递员也不再做棒棒。
何苦庆幸自己下决心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他认为棒棒们的背影在时代发展中已经无法挽留,但作为城市的共同记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讲述。
“我把自己定义为生活的矿工”
◇《最后的棒棒》剧照,何苦为雇主搬家。
谷雨故事:你为什么会去做棒棒,用这种自拍的方式创作纪录片?
何苦:首先,棒棒这个行业太特殊了,他们像城市的“万金油”一样,没有固定的雇主、固定的收入,可能他今天还在做棒棒,明天就回老家了,所以你永远不知道拍摄对象会干什么。你要拍他们就必须融入他们的生活,如果不这样,你跟拍他们会影响生意,一天可以,长时间他们肯定不愿意。我想最大限度的记录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所以最终以我为中心拍摄一群棒棒的生活。
其次,我是一名军人,已经20多年没怎么和社会接触了,让我拍摄军事题材的纪录片可能没有问题,但是一下子进入底层和他们接触肯定有距离感,为了缩短这种距离我只能投身这个行业。另外,我对自己的身体比较自信,我相信我能吃得了这个苦。挑啊、扛啊,干苦力都没问题。
最后,做棒棒也算完成我小时候的一个“情结”。我从小生活在重庆的农村,很闭塞,当兵之前一直在农村,连县城都没去过。生活和教育条件都很差,高中毕生为了谋个出路就去当兵了。当时父母都希望我通过读书走出去,但我学习一直不行。父母就经常骂我“再不攒劲读书,长大就只有当棒棒儿”。当棒棒一直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但在我心中当棒棒就能去重庆,没什么不好,“重庆对于我来说就是天堂”。所以某种程度上,当棒棒成了我人生规划中最后的退路。
谷雨故事:创作这部纪录片之前,你做了哪些准备?听说摄影师是你从一婚庆公司请的?
何苦:当时要不要转业我想了好长时间,最后决定去拍这部纪录片后,我立刻写了转业申请。申请批准后,我先从老单位借了一台闲置的摄像机,然后准备了4张储存卡和很多电池。我从一个婚庆公司挖了一个摄像,谈好2100元一个月的工资。
我之前做过电视新闻,对影像有一定了解,但是摄像对纪录片了解很少。前几天拍摄他基本就跟在我后面,回来我一看画面,基本拍的都是后背。他能和我一起坚持下来也是“奇迹”。我们刚去自力巷53号时,他以为只是在那拍摄,没想到我们租房住了进去,他当时就奔溃了。第二天,他拍摄的时候撞树上了,就跟我说他做不了,要走。
我就不停的安慰他,然后还给他谈将来,将来片子拍出来卖钱了,你有25%的股份。最后摄像师和我坚持了下来。当时我就认定,只要走进棒棒的生活,故事自然就会出来,我就用这种最笨的方式去追踪他们。我把自己定义为生活的矿工,靠我的力气去把社会底层有趣的事情挖掘出来。
谷雨故事:纪录片出来后各方的评价都很高,后来发行如何?
何苦:我一开始拍纪录片就知道这是一个以“情怀”为主的行业。纪录片出来以后在豆瓣评分是9.7,很多人都觉得很好。但是将版权卖给爱奇艺,就卖了26000元,中间商拿了一些,我就得了13000元。另外,《最后的棒棒》一书的影视改编权卖给了北京一公司,价格是40万左右。
◇《最后的棒棒》首映,何苦请来100多位棒棒看纪录片。图片为何苦与片中主角合影。
谷雨故事:重庆棒棒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何苦:棒棒是山城重庆一个具有名片效应的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之初,重庆落后的交通状况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他们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靠着一根棒棒和与生俱来的力气在车站、码头等物资集散地挣钱致富。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更多农民抛弃土地或者被土地抛弃,他们涌入城市,将这种重体力劳动服务从原来的车站码头推广到大街小巷。重庆特殊的地形条件,给他们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大到工厂企业装船卸货,小到家庭个人购物买菜,随口一嗓子“棒棒儿”,就有一群肩扛棒棒的人冲过来为你服务。
但是现在,你走在重庆街头已经很难碰到棒棒了。重庆现在可能还有几千个棒棒,他们主要集中在一些批发市场或者商场门口,而且这些棒棒的年龄都比较大。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
一个地方的拆迁,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进程。一个职业的没落,代表着社会劳动力的进步。一群人的生活经历,代表着万千人的生活状况。所有的存在,都需要与社会前进的脚步相契合,我们总是需要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去适应这个社会,无论这种改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做不出改变,那么这个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早晚会被社会前进的洪流吞没。人情冷暖,人生百态,如此那般,皆为生活。
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曾经“饥渴”地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13集全部看完,因为靠前 次看的过程中,的确是觉得看得很过瘾。但是对于题主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这个观点,却不敢认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观看时间与评价时间的“时间差”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剧情/内容,配乐,台词/解说....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观看的过程,以及观看后,短时间内我们的大脑,心情,情绪等基本上被该作品所影响,甚至被主导。
此时,我们去做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正所谓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时候的评价往往很难客观,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认为,自己的评价很客观,但偏颇总是难免。这有点点类似于,当我们跟某个人吵架,打架时,在当时,我们几乎会认为那个人,就是我们最讨厌,最仇恨的一个人,很可能还伴有很极端的想法。但多少年后再回想时,也许还会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走极端,否则自己的下半生可能就在监狱里度过了。
这跟《最后的棒棒》中的主角之一“老杭”的经历类似,年轻时对于那个“夺妻之恨”的仇人,在自己60岁生日,在自己准备给自己打造寿木时,一切都放下了,自己对那个仇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已然跟当初的“仇恨冲动”相去甚远。评价一部作品也类似,其实无需着急下结论。当你完后,等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后,再来评价这部作品时,如果你仍旧认为这是你认为的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那么就基本是你“看过”的最好纪录片了。之所以对“看过”这两个字加引号,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世间上好的东西的确很多,虽然我们常常认为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只是我们没看到过,没发现过。还有很多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的片子,我们没看过,甚至那些片子可能暂时没机会被看到。二、同类可比,异类往往难比比如,赛马,我们应该去比较这匹马,跑得比那匹马快/慢,但是如果我们用汽车。跟马去比较,谁跑得快,或者说汽车跟高铁、飞机去比较。这样去比较时,就没有可比性,或者说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了。
《最后的棒棒》在纪录片领域不算是太火,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没看过,但是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会觉得这类的题材,这类的群体,这类的拍摄手法,实在是在我们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里好像没出现过,觉得视角太独特。观看的过程有种耳目一新,刷新了我们对生活的这个熟悉国度,熟悉人生的新认识。如果真要去比较,那我们只能去找同类的现实题材去比较。如果拿《最后的棒棒》与《舌尖上的中国》去比较,一个是民生题材,一个是美食题材。我们可能会怎么评价?我们一般会这么评价——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题材的纪录片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了。诸如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部经典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正团级的退伍军官拜师棒棒,从此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地方,跟着一群基层劳动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经历。根据不同人物的经历与发展,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做了阐述,能够看到导演想要深入表达的那层东西,能够看到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棒棒”(即挑夫)是重庆特有的文化名片之一,作为山城特有的行业,他们用一根短木棒加一条绳子讨生活,上山下坡,帮助商贾旅人搬运货物行李的挑夫,分布在重庆的各个码头,被人们称作“棒棒军”,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群体正在逐渐“消失”。
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现在的我们要珍惜时光,珍爱生活!
什么是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如一周或一天)存在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1)没有工作;
(2)当前可以工作,即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
失业是指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丧失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就失去了生活保障,国家严控失业率,千方百计保就业保民生。
如建立失业保险,对失业人员给予不超过两年月工资的失业金;加强失业人员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安排失业人员就业等再就业措施,有效解决再就业问题。
失业是指企业职工失去了工作机会,不再参与公司和社会性的一般工作。
失业人员在政府部门被认定为没有收入,没有经济保障的公民。
政府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就会考虑在各行业投资,以保证就业率,减少失业率。公民如果没有就业,意味着没有生活来源,将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失业,顾名思义就是失去就业机会,没有工作可干了。遇到失业无需太过紧张!得首先总结失去工作的原因,是大环境就业市场不景气,还是个人能力,性格等方面原因不适合之前工作岗位。总结原因后,就要及时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参加就业培训,多发简历等等方式快速找到工作!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对于就业年龄,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美国为16周岁,中国为18周岁。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从整个经济来看,通常把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口称作劳动年龄 人口,其中一部分处于工作状态的,称为就业者,一部分处于寻找工作而尚未找到的称为失业者。还有一部分不愿工作或不寻找工作的,称为不在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即为失业率。
失业就是是个工作年龄的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失去了工作,目前在找工作待业在家的人就叫失业了,因此,失业就是没有工作和收入,生活会出现问题的一种状态,国家统计失业率看就业情况从而分析市场情况。
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与用工方解除劳动关系,无工作,且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现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
【法律依据】
《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 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为了统计我国每年的失业人口,确定失业人员占总共劳动力的百分比,我国制定了失业率计算方法。
失业分为哪几类?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失业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失业就是失去了原先有的工作,从有工作的人变成了没有工作的人,失业会造成很多压力,家里的开销,孩子的费用,媳妇也会增加一定的压力,失业会给一个家造成很大的困扰,失业是艰难失业是困境,失业也是一种变相的压力,失业有太多的压力,
关于正业国际和正业国际股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guocuan.com。